4月16日,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成立仪式暨高质量建设推进会顺利举行。校党委书记裘新为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颁发聘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作总结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周虎主持会议。副校长马余刚、周磊分别为学院教学团队负责人颁发聘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艾竹宣读班子成员名单。
成立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 布局发展变革性材料未来学科
现场,裘新,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赵东元,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党委书记于瀛,创新学院执行院长俞燕蕾共同为学院揭牌。
“接过沉甸甸的聘书,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赵东元表示,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的成立是复旦大学深化学科布局、推动工科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机遇。面对新工科“工程化、团队化、长期化”特点,创新学院将转变思维观念,从传统的理科思维转向发展以基础研究为先导的工程应用、强化大团队协作以及重视全过程的系统集成的工科思维。
他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学院将建设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加强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深化课程群建设、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导师、企业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大团队、大项目中凝练“真问题”、锻炼“真本事”。在科研创新方面,创新学院将聚焦智能材料、智能催化、清洁能源、光电与感知等未来新材料领域,建设系列研发中心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创新,推动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打通从基础研究到系统应用的创新链,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是创新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之一。会上,马余刚、赵东元共同为创新学院实习实训基地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揭牌。
该实验室由赵东元牵头组建,是上海市国家实验室“3+4”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围绕软凝聚态新材料,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和开发合作。作为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将为学生提供从理念到实践转化的舞台。
复旦在自然科学领域积累雄厚, 20世纪50年代,“中国锂电池之父”吴浩青院士开创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80年代,学校成立材料科学系,是国内综合性大学最早设立具有工科性质的院系之一,旨在培养既不同于“科学家”又不同于“工程师”的“研究开发人才”。本世纪初,在物理、化学领域,学校成立先进材料实验室,并建设成为“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学校材料学科通过物理和化学结合、材料和器件结合,以功能新材料为抓手,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能级,成为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瞄准世界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在智能材料、未来能源这两个未来产业的重点方向逐步实现从并跑到领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常年保持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金力:走出“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贡献”的复旦新工科之路
金力表示,高质量推进建设创新学院,旨在服务民族伟大复兴所需,服务“第一个复旦”建设所要,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急。创新学院的建设要以团结聚共识,凝聚人心向学的学术共同体、凝聚育人的使命共识、凝聚创新的发展共识;要以改革促培养,体系化重构教育教学体系,明确重要任务时间节点,花力气完善课程体系;要以实干铸风骨,探索建设新工科文化,注重管理效率和目标意识,崇尚实干、强化团队意识,整合资源,打破惯性、久久为功,建设新工科文化。
转载来源:复旦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