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About

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College of Smart Materials and Future Energy)于2025年4月16日正式成立,是复旦大学在材料及能源领域面向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未来产业需求,深化学科布局、推动工科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学院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融通”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育人体系,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的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学科新范式。学院重点建设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复旦大学最早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之一,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院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材料、新能源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培养行业未来领军人才。学院目前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学”“能源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5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2个专业型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导师制+项目制”的教学特色,借助与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宝武碳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的人才培养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如“十四五”智能材料专项、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等项目。学院致力于构建“理论突破-技术革新-产业落地”的科研创新闭环体系,重点布局智能催化、清洁能源、柔性智能材料、生物纳米材料、光电与传感、智能设计与表征等前沿方向,依托先进材料实验室、光纤研究中心、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未来能源高等研究院四个二级科研实体机构,以及多孔材料与分离转化、高端装备涂料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力争在5-10年内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确保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学院首任院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担任。现有教职员工157人,涵盖原材料科学系、化学系催化与电池方向、高分子科学系电池和纤维应用方向、先进材料实验室等单位的骨干力量,同时跨学科双聘4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5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1人次。

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复旦大学在变革性材料与能源技术的新工科建设进入崭新阶段。学院将建成跨学科的世界一流交叉融合创新中心,力争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教育样板。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学院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的标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学科历史回顾

复旦大学在材料学科和能源化学研究方面具有深厚传统和特色优势。20世纪50年代,“中国锂电池之父”吴浩青院士在复旦大学创建我国高校首个电化学实验室。1982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复旦大学组织物理系、化学系部分师资力量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1986年3月正式建立校直属的材料科学系,旨在培养既不同于“科学家”又不同于“工程师”的“研究开发人才”。2005年,学校组建先进材料实验室,实行跨学科、跨院系的灵活科研机制。长期以来,复旦大学材料学科始终秉持“凝心聚力、固本开源、融合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通过物理与化学结合、材料与器件结合,以功能新材料为抓手,聚焦氢能源材料、聚合物薄膜与涂层材料、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材料及其服役行为、材料生物学、微纳电子材料、功能分子材料等领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瞄准世界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973 计划、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大量科研项目,在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