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复旦大学第十六届“学术之星”文社科场、理工科场、医科场终审答辩会已于416日至18日圆满结束。经学生自主申请、院系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从66名候选人中评选出30名“学术之星”称号获得者。我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张潇月表现突出,获评“学术之星”

       张潇月,2020级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直博生。师从余学斌教授和夏广林教授,研究方向为高密度固态储氢材料,聚焦光驱动固态储氢新策略。已发表SCI论文12篇,代表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入选首批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负责的创新项目“光启氢能”获“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银奖等。博士阶段两次获评国家奖学金,获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海铜奖等荣誉,拟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Q&A

1. 你觉得想要获得“学术之星”的称号需要在哪些方面有突出表现,可以和师弟师妹们分享一些经验吗?

       “学术之星”主要侧重学术科研方面的表现,需要做原创性强的学术研究,能持续深入地探索创新性的课题,并争取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结合我个人的研究经历,我的一些有限经验可以归纳为“明目标、快行动、稳复盘、跟前沿”。首先,要确立明确的研究目标,对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科学问题建立全面的认识。选题的创新性和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工作的价值和高度。其次,不要追求过于完美的实验方案,而是尽早迈出第一步,突破有时来自实验中的意外发现。可以采用“快速验证、持续优化”的策略,让研究在实验中不断完善。再者,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客观理性的态度,遇到瓶颈时要多沟通交流。做好每一个实验细节的记录和分析,既要重视预期结果的验证,又要敏锐捕捉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这些现象往往蕴含着新的研究契机。最后,养成持续追踪学术前沿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培养对所研究领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还能从其他领域汲取创新灵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思想的碰撞激发科研灵感,避免闭门造车,努力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和思维深度。

2. 您如何确定目前的研究方向的,在选题的时候是否有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思考?

       我本科的时候开展了关于光电解水制氢的科研训练,这让我与“氢”结缘。推免到氢能源研究团队后,结合我个人的研究兴趣和团队前期的研究优势,我将研究方向定为高密度固态储氢材料。在课题确立初期,组里的博士后师姐和师兄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经过广泛调研文献后,我们意识到,受限于这类材料的本征高热力学稳定性和高动力学激活能垒,尽管已开发了各种热力学失稳化和动力学改性策略,但大多数轻质固态储氢材料仍需要200°C以上的工作温度驱动,依赖外部电加热。这不仅大幅增加了运行成本,还显著降低了系统的储氢效率,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我们想,能否换个思路,尝试利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来驱动这一高能耗过程?这个创新想法得到了余老师和夏老师的支持,但也意味着从零开始的全新探索。于是,我们从反应器设计开始,迈出了开展光驱动固态储氢课题的第一步。

氢能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而储氢是氢能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发高密度高安全的储氢技术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虽然我不敢说在选题的时候有那么高的站位,但能将我的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定的目标和动力。

3. 您曾在高影响力期刊发表SCI论文,您认为发好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建立在严谨扎实、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之上,并能够在性能或机理方面实现一定的创新和突破。除此之外,撰写科研论文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文章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逻辑,使数据结果能够合理准确地支撑明确的核心创新点和主线。同时,文章还需要具备吸引读者的魅力,作图要尽量精美,在语言表达和用词上也要精心打磨,多下功夫。平日里可以多读优秀的文章,注重在论文的撰写和呈现方面的积累与训练。我论文写作能力提升,也很大程度得益于导师一次次细致的修改和指导。

4. 您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期刊同时又参与了创新实践活动,如何平衡好科研任务与实践活动的时间?

       科研始终应当是研究生学习的核心和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做好平衡,科研和创新实践将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知行相长的过程。科研不仅需要实验室的深耕,也需要与产业实践的结合,这有助于我们更宏观地认识研究方向,并在研究课题中激发做出更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的自驱力。此外,创新实践还为提升个人表达和展示能力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机会。不过,创新实践确实需要一定的精力来打磨成果。我的建议是,开展创新实践应建立在已经具有一定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最好能够与自己的研究课题紧密结合,我们的“光启氢能”项目也是在课题组的优势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创新实践往往是团队合作的成果,我非常感谢团队成员们。在项目开展前,我们充分汲取了其他项目的经验,明确了目标,并通过合理分工、发挥各自所长,这大大提高了项目推进的效率,更高效地在后续经验积累中不断完善项目。

5. 您在科研或者创新实践中是否遇到瓶颈,又是如何克服困难、调整心态的?

       当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瓶颈,我想每个人都是如此。刚开始读博时,实验失败对我的情绪影响很大,有时甚至吃不下饭,但后来逐渐学会平和地看待实验结果——科研本就是成功与失败交织的过程。首先要努力克服自我情绪上的内耗,我会静下心来从细节中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再和导师、同门讨论,寻求帮助。我习惯记录工作日记,不仅包括实验数据,还会写下当时的思考和心路历程,里面既有实验突破时的喜悦,也有实验失败时的自我鼓励。无法推进的时候,我会翻看以前的记录,发现自己已经克服了那么多挑战,这让我更有信心继续前进。支撑我坚持下去的,是那些突破后的喜悦,以及“再试一次,可能就离成功不远了”的信念。我也非常感激我的导师、家人和实验室的兄弟姐们,他们总是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我鼓励和支持,这些都是我在逆境中前行的动力。

6. 您毕业后的工作规划是什么样的?

       我毕业后将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仍将聚焦于光化学与纳米技术在清洁能源转化与存储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和研究深度,并积累国际合作经验。希望将来能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需求,投身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攻关,努力践行科研报国的青年担当,在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赛道上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组稿丨黄嘉迪

排版丨冯康玲

审核丨韩画宇